9月16日,有消息称,华为车BU与广汽丰田合作升级,双方在原本局限在“部件级”的合作将直接拉到“全栈级”——乾崑智驾、鸿蒙座舱、计算平台、传感器、工具链、云,有望全部打包上车;2027年两款新车将全量搭载,两年内还要再推三款。
几乎同一时间,华为与北汽宣布未来三年向享界品牌追加200亿元,明年一口气落地MPV、SUV、硬派越野三款新车,其中MPV直指百万级埃尔法。
两条消息放在一起,信号再明确不过:华为“造车”战略进入第三阶段——从最早的“零部件供应商”,到“HI(Huawei Inside)深度赋能”,再到今天的“全栈合伙人”。主机厂不再只是“买华为的东西”,而是把整个智能电动赛道的主导权交出去,让华为成为产品定义、技术路线、用户体验甚至商业模式的“共同董事长”。
丰田、北汽之所以愿意“让渡灵魂”,一方面是智能化竞赛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,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汽车产业链权力结构的一次重新洗牌。
1
丰田“华为转身”:一场不能再输的智能化补课
广汽丰田过去三年在电动化上不可谓不努力,2022年,广汽丰田首款基于e-TNGA架构打造的纯电动中型SUV bZ4X正式上市,后更名为铂智4X,但月销量始终徘徊在三位数,核心痛点就是智能化体验落后同级自主品牌至少一代,直到铂智3X的到来,才迎来一线曙光。
然而后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其极致的性价比,铂智3X把L2+辅助驾驶、800V高压平台、激光雷达一口气打到15万元区间,确实让市场重新注意到广汽丰田。但这条赛道最不缺的就是“价格屠夫”。这或许能给广汽丰田赢得短暂的喘息之机,但绝不是品牌发展的长期依靠。尤其是在现如今各大自主汽车品牌集体向上突围的关口,广汽丰田最需要的是将过去二十年在中国积累的“可靠”“高级”口碑延续下去。
丰田章男曾坚持“软件自研”,但去年开始态度急转:北美市场牵手谷歌、英伟达,中国市场则直接找到华为——因为这里只有华为能提供完整的高阶智驾+座舱+生态,且其“可靠”已在中国复杂路况验证超过40亿公里。更关键的是问界M9在50万级市场的大杀四方,让华为车BU与“高端”二字彻底紧密相连。因此,华为车BU与广汽丰田合作升级已成必然。
此次合作升级,丰田一次性拿出两款走量车型,将在2027年推出。而在此之前,率先在今年落地的铂智7,也将搭载华为鸿蒙座舱5.0、DriveONE高效电驱系统及星闪数字钥匙等由华为提供技术支持的核心部件。
华为车BU与广汽丰田合作升级更深层的意义在于,这可能将成为合资2.0时代的模板:外方提供品牌、制造、全球供应链,中方提供智能电动“灵魂”。
2
北汽200亿加注:一次只能赢的“豪赌”
与丰田的“补课”不同,北汽与华为的合作早已“血浓于水”。2017年双方就立项了“高端智能电动”HI模式,极狐阿尔法S HI版2022年上市,2024年8月,享界S9作为鸿蒙智行首款行政级豪华旗舰轿车正式上市,近期重磅发布的享界S9T也是大受关注。
而此次一次性锁定三年200亿的投入,相当于北汽把集团未来十年的高端化赌注全部押在华为身上。
这笔巨额资金将主要用于设计优化、智能辅助驾驶升级、智能座舱完善以及品质安全提升等核心领域。双方将组建享界事业部专属团队,以“战略共同体”模式协同,实现产品全链路的高效协作。同时,建立专属制造与供应链体系,确保享界品牌具备“科技+豪华”的双重品质。此外,通过专属双质检体系,严格把控每一辆车的品质,力求以高品质产品赢得市场。并且,享界还将构建专属销售服务渠道,为用户提供购车、用车、养车全周期的高端体验。
双方如若能复刻问界的成功,实现两年盈利、三年百万辆,北汽将彻底甩掉“传统国企”标签,华为也能在资本市场讲出“造车不碰资产、却分享最大收益”的新故事。
3
华为的下一步:撬动合资百万级基盘
从零部件到HI再到鸿蒙智行,华为其实一直在做一道算术题:如何用最轻的资产、最短的时间,撬动最大的装车规模,从而摊薄芯片、操作系统、工具链的巨额研发。
过去三年,HI模式在极狐、阿维塔上不及预期,核心矛盾是主机厂不愿让渡数据与用户体验主导权;鸿蒙智行问界、智界、享界、尊界的模式,则通过股权+渠道深度绑定,把整车厂逐步降格为“代工厂”,华为掌握品牌、用户、数据、OTA,主机厂赚取制造+供应链差价。从结果来看,后者的确展现出了“降维打击”效应,重塑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。
而此次与广汽丰田的全栈合作,意味着华为把“四界”模式复制到合资体系:技术、标准、生态、数据全部留在华为闭环,丰田保留品牌、制造与品质监管。一旦跑通,本田、日产、大众、通用,甚至奔驰、宝马都可能排队签约——因为在中国电动车市场,智能化体验每落后6个月,市占率就可能损失10%。
对华为而言,合资巨头百万级基盘一旦打开,其激光雷达、MDC、鸿蒙芯片的边际成本将进一步降低,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对Mobileye、英伟达、博世形成“价格战+标准战”的双重碾压。
无论是广汽丰田的全栈升级,还是北汽200亿的豪赌,本质都是华为抢关的关键环节:抢在Mobileye EyeQ6大规模落地前、抢在特斯拉FSD彻底入华前、抢在蔚小理自研芯片成熟前,把中国市场最多的车型、最多的场景、最多的数据一次性收入囊中。
对于消费者,这当然是好事——未来两年,你能用更低价格买到更好的智能体验,品牌的选择上也不再局限;对于主机厂,这依然是一场“灵魂”与“生存”的博弈:交出灵魂,可能沦为代工厂;不交灵魂,可能连代工厂都做不成。历史不会给第二次选择,因为智能化窗口一旦关闭,剩下的只有“华为系”与“others”。










